金秋送爽,微风习习。全体萌新一身戎装英姿飒爽,满怀豪情,整装待发。9月28日上午,我校2023级新生军训汇演暨开学典礼在校田径场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童宏葵出席典礼并向承训部队赠送锦旗。校长毕明生致辞。迎江区人武部部长黄文镜作军训总结报告。校党委副书记李克让主持典礼,党委委员程飞、陈继平、高润霞、吴何珍、李五一出席。各教学院部、处室、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学工人员、军训教官、2023级全体新生参加典礼。
上午9时,军训汇演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童宏葵宣布典礼开始,2023级退役士兵举行入学仪式,随后2023级新生伴随着慷慨激昂的解放军进行曲,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嘹亮的口号,身姿矫健、精神抖擞依次走过主席台,充分展现出我校青年学子英武豪迈、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毕明生代表全校师生向来自全国的3948名的新生表示热烈地欢迎,向迎江区人武部对我校军训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体教官、辅导员老师以及为军训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工作人员致以诚挚的敬意。他充分肯定了军训的训练效果,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我市潜山野寨中学新考取军校同学的回信精神,铸牢忠诚品格、刻苦学习训练、锤炼过硬作风,努力成长为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希望同学们把军训中激发出来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在军训中锤炼锻造的纪律严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贯穿在大学生活乃至今后人生的全过程,内化为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他指出,学校正朝着本科职业技术大学的目标大踏步迈进。在升本的路上,同学们不仅是重要参与者,更是最大的受益者。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一切为学生未来发展着想,是学校永远不变的追求。近年来,学校倾心打造的和谐校园建设品牌,努力做好同学们成长的“知心人”、“暖心人”、“守心人”和“可心人”。希望同学们尽快融入安庆职院这个大家庭,成为学校发展的新主角,用激情点燃梦想、用奋斗成就未来,在“勤学笃行、德技双馨”校训引领下,练就真本领、掌握硬技术,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就大学生如何走好每一步、过好每一天,毕明生要求同学们要做到“四个常”:一要常想两个问题。“我到安庆职院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想清这两问题,大学努力的目标就越明确,大学的奋斗目标就越清晰,大学生活也会越充实。二要常去两个地方。要常去图书馆,多读书、读好书。阅读虽然不能增加一个人生命的长度,但能改变一个人生命的宽度,丰富一个人生命的内涵,提升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要常去运动场,多运动、多锻炼。要用心领会、积极响应校党委书记开展的“运动场夜话”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真正做到“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三要常下两种功夫。要常“动手”,职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同学们要多花时间和精力,修炼动手内功,助力学业成功;要常“动口”,大学期间要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努力掌握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四要常拒两种诱惑。要常拒垃圾信息诱惑,时刻保持足够的清醒和定力,不要把宝贵时光浪费在没有意义的垃圾信息和短视频上;要常拒垃圾食品诱惑,自觉抵制校外“三无食品”的诱惑,莫贪一时口舌之快,要为自己健康着想,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黄文镜对军训期间教官们的辛勤付出和学生们的刻苦参训表示赞扬。他指出,21天的军训生活,同学们在教官的带领下学军事、强政治、养作风、炼体魄,头顶烈日、百炼成钢,在雄浑有力的口号指引下,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踏乐而来,莘莘学子的万丈豪情熔铸于每一次挥臂踢腿的瞬间,坚实有力而无坚不摧。此次军训很好地展现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潜山野寨中学和中航“李志强班”重要回信精神的最新成果;很好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历史课题;很好地体现了“与国家振兴同呼吸、与民族复兴共命运”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很好地开启了即将到来的丰富多彩的大学学习生活。他希望同学们以中航“李志强班”为榜样,牢固树立“立志成才精益求精”理念,锚定“大国工匠”专业目标,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以一流的成绩、一流的标准、一流的作风开启大学学习生活,向校党委交出合格答卷,并期待同学们投身军营、矢志强军、报效祖国。
李五一宣读了《关于表彰2023级新生军训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一营三连等18个连队获评“军训优秀连队”,李杨圣等18名教官获评“军训优秀教官”,2号楼307寝室等88个寝室获评“内务整理标兵寝室”,张昊等201名同学获评“军训优秀学员”。
领导为获奖代表颁发奖牌
军训优秀学员代表、建筑工程学院马甜甜同学作军训感想发言;2012届园林技术专业毕业生代表余刚强发言;现代商务学院李婷代表全校教师寄语新生。
典礼上,参训教官表演了精彩的军体拳;典礼开始前,新老生同唱《强国一代有我在》、校舞龙队的表演为现场增添了别样的风采。(文:翟程玲、殷汀芷 图:宣传部 审稿:吴何珍)